网通社德国慕尼黑报道 2014财年宝马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并在多个市场创造了新的销售记录。在当地时间3月17日于总部慕尼黑举行的宝马集团年会之前,宝马集团董事罗伯森博士(主管BMW品牌销售和市场营销以及宝马集团销售渠道)接受了网通社的采访。
罗伯森首先对宝马在全球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从战略角度来说,2014年宝马在全球的销量非常出色,在美国、欧洲(6年来首次增长),亚洲特别是中国都取得的巨大的成绩。”
中国连续成为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近两年中国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高位增长已不会持续。如何保证中国市场的活力罗伯森认为重要的工作仍然是持续的进行“本土化”工作,他指出,“明年(2016年)开始实施增加到6个国产化车型的规划,新的计划包括大东以及铁西工厂。”这也就意味着,从现有的3系Li、X1和5系Li三款国产车型到未来,宝马在华投产的车型将会“翻倍”。其中宝马已经在中国上市的2系旅行车将成为下一国产的热门产品。以下为现场采访的记录:
提问:从2014年宝马全球整体的销量表现来说都非常不错,但是请问对于亚洲、美洲、欧洲的表现而言,这三个市场哪个市场的挑战大、他们又有什么不同?
罗伯森: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在08、09经历了金融危机,在过去的一年美国才市场回归到了危机以前的水平,因为美国市场正在复苏,消费者愿意消费汽车的意愿也在增强。而南美市场的挑战很大比如巴西的低GDP现状所以市场表现的确不是很好。
欧洲也是开始表现出强力的复苏比如英国市场在2014年的表现是12年以来首次增长。而南欧市场的挑战仍然很大,要恢复起来也许需要2-3甚至4年时间,但好消息是西班牙2014年的增长达到了15%。
亚洲市场来说,比如日本市场在2014年第一季度销售没有增长,但是3、4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韩国市场的增长非常强,在2014年出售了4.6万台车因此潜力非常大。中国市场的GDP前几年有两位数增长,从2014年开始降低到1位数,但是全球来说依然非常好。中国市场要进入“正常化”,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是非常有前途的。因此在中国我们主要在做的就是“本土化”的工作,从2016年开始将为增加到6个国产化车型的规划进行实施,新的计划包括大东以及铁西工厂。
提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是中国市场进入新常态,快速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现实,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在产品引进、品牌建设以及小型车、7座车、新能源车方面,如何加大力度保持宝马在中国取得的领先地位。
罗伯森: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投入了2系运动旅行车它是一款前驱车,并且非常成功。目前来说,大约70-80%的车主都是宝马的新客户,这意味着他们以前没有购买买过宝马的产品,所以对我们开发新客户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非常重视去开发新的客户。
另外,i3在中国的表现强劲很多i3产品的车主也同样是第一次买车。在i3上市之后它已经成为全球电动车产品销量第三的位置。因此,我们要把i3、i8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的技术应用到所有宝马产品中,比如X5和后续的其他产品。对于宝马而言,运动性更强、零牌排放也就是M和i这是宝马产品的两大特性坐标,未来更多的产品都会向这两个坐标去发展
提问:中国的GDP在低位走,宝马如何用一套组合拳去应对中国市场
罗伯森: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最早的时候宝马在中国只有3系、5系、7系。但是今天我们推出了Z系、M品牌、i品牌、MINI品牌,包括X系。我们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从我们的角度看SAV增长得非常好,运动旅行车也是非常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未来的年轻家庭是增长的力量。包括年轻人、年纪稍长的人群都会青睐这个产品。中国的市场一直是以大型车驱动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入门级的小型车会有很大的空间。所以你可以猜测一下,我们下一步应该去国产什么车?
提问:宝马对于2014年与经销商提出的补贴问题,是如何考虑的,是否认为经销商在“逼宫”,是否考虑互联网售车、电子商务计划。
罗伯森:我们实际上在未来零售上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未来零售不仅仅是对客户,也是对网络的加强,不仅仅有了产品精英,也有了网络化渠道化的流程,帮助经销商销售。我们更注重销售漏斗的过程,科学的应对消费者的需求。
但要记住,经销商一定是我们的坚实基础,他们的仍然是我们的基石并且会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国的电商发展是全球最快的,马云是非常成功的商业人士,他创造了很多机会。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销商关系都是要经常互动的,中国市场在上一个季度变化很大,经销商是我们面对用户最重要的一扇窗口。我们在整个经销商网络中50%是主流的经销商集团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抵抗暂时的风险和压力的能力,相反对于小型和新的经销商来说是缺乏的,因此我们开始着重关注一些中小型的经销商致力于帮助年轻的、新的经销商,在比如金融业务、业务扩展上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电子商务对于购车者的改变,在10年以前一个客户决定买车之前要看很多次车展,而现在95%的客户通过网络来决定买什么车,实际看车的次数也许只有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