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海略观点 > 戴星:进入P2P后对风险的理解

主讲嘉宾:戴星

主持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金融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王俊刚

承办: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金融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整理:赵天武

嘉宾介绍:

戴星,心意贷CI0兼首席风控官。出身于传统金融机构,曾参与我国银行业现行五级分类风险体系的建立,是国内第一部银行业抵押条例的起草者,也是国内最早的城投债建设模式的实践者。后从事十年互联网技术市场咨询和投资业务。两年前开始介入互联网金融的风控领域,为人行标委会下属《理财师》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为分享实景全文:

各位好,我是风控老头戴星,现在心意贷担任CIO和CRO。心意贷是专做小微企业周转贷的纯线上P2P,包括信用和抵押贷款都有。我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里从业时间有限,但年龄不小了,属于日暮西山要被淘汰的那拨。

很感谢咱们联盟的几位主任的赏识,让我有机会和各位在此相聚。

多年前曾经在银行从事过信审及风控体系建设工作,也经历过天朝在9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银行坏账大爆发时代,亲手弄过股改贷、债转股、资产剥离等故事。今天有幸在此与同行们交流下我进入互联网金融P2P行业后对风险的理解。

P2P并非是传统金融的产物,而是互联网与民间金融结合的形态。传统金融都是专业化信用中介,他们的观点是老百姓没能力和知识,所以要信赖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来打理钱,老百姓只需要把钱存过来就成。老百姓存钱过来担心怎么办,政府出来做保说,这些都是我办的机构,老百姓你放心好了,不行我印钞票直接还你,但资金使用费(就是利息)就得听我的,我说多少就多少。在一个老百姓没有选择没有信息的时代,政府这么说之后,老百姓只能乖乖顺从。政府为了强化这种金融控制地位,还专门为传统金融制定了各种法规,明确垄断地位并给予各种保护措施,目的就是一手控制印钞,一手控制流通,让老百姓钱随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来使用。所以在中国,传统金融的所谓信用,并非是企业自己德高望重,而是指政府的权力意志,金融服务就是权力价值的体现。

但市场经济下出了很多新情况,一个就是老百姓有了自己选择投资的机会了,算算账,觉得存钱不值,不愿意跟传统金融玩,于是出现了大量民间金融,而权力保护下的各类金融机构也不老实,总觉得权力保护下挣得还太少,很多体制内个人希望能越界,想尽办法把钱搞到灰色地带去,于是催热了影子银行,2014年传统金融机构累计余额100万亿,影子银行也有35万亿,看房地产不景气的样子,全民放贷时代很快要成为现实,估计今年影子银行到60万亿应该很轻松。

互联网来了后最大的贡献其实是信息的透明化,以前影子银行类的民间金融只管拿钱还钱,用途干啥你是一律不知,直到有一天出事了,借钱的转身就跑,投资人都莫名其妙。现在媒体把这类典型民间金融跑路的故事非安在互联网金融头上,真是天大的冤枉。互联网金融至少要比传统民间金融透明的多,所以也比民间金融跑路的少的多。透明化的结果,还把北上广等地的民间借贷利差给打了下来,搞得这些地区民间高利贷利率年化降了10个点。

互联网第二个贡献就是去中介化,你传统金融不是利用权力构造信用中介体系吗,我来个釜底抽薪,让老百姓直接贷款给借款客户,这等于拿掉了传统金融赖以生存的基石,所以才导致了传统金融传统媒体这么大的反应。本来P2P就是个2700多亿的小产业,去掉各个平台自融标、秒标、天标等水分,我估计能有2000亿就不错,规模只有传统金融的千分之二,民间金融的千分之五、地方债的百分之一,但现在引起的关注远远大于前三者,其中的道理也正在此。

互联网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传媒特性,具有病毒式的快速传播性,传统金融搞5年才能树立起的声誉,你通过互联网1年就能有,甚至有的善于传播的互联网企业几个月就炒起来了,把大量人气带走,传统金融争客户、抢存款的招数,到了互联网时代有点大炮遇到了导弹的感觉。

说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性和颠覆性,也要看到有些问题,一个就是过度投机和概念化,互联网搞了很多商业模式,还捧出了“互联网思维”,让大家普遍有投机的心理,以为自己聪明点设计就能弯道超车,人人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在设计模式,加上风投和其他产业投资的涌入,给人感觉就是拿出一个巧妙的概念,猪都可以飞起来了,过度投机的行业都是短命的,一个风能让猪飞,也能让猪摔死。另一个就是缺少经验积累,互联网以往搞的行业,像电商、教育、社交等,都强调快鱼吃慢鱼,谁抢先一步布局,让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谁就控制了行业,但金融不一样。金融是个慢行业,活到今天的百年企业都是在先人尸体上起来的,谁少犯错误谁就能活得长远,而不是谁快谁就好。这是P2P企业在经营时特别要注意的战略点,也就是“不在于谁点子新,而在于谁走的稳”。

第三个问题是全行业都在犯的观念错误,就是贪大求全,传统金融喜欢大是因为笃信国家不敢让我倒的理念,拿规模大绑架政府,而且本身国有企业考核就好大喜功,以为大就是强,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经济不行了,越大的国企越亏损越难办,国家最后办不了,就只有拆了卖了。互联网企业喜欢大是因为可以上市,一上市按照媒体的观点就是功成业就了,以后爱谁谁了,反正创始人首富了。如果大家是抱着这种观点办企业办金融,那越大的企业一定风险越大,而一旦所谓标杆的大企业倒了,整个行业产业链受到的伤害也绝非短期能缓过来的。我预计今年下半年起一些大平台就会陆续出现大问题,这是大家都要当心的事情。反过头来说,70%以上的金融产品其实还是很个性化的,跟地域、行业、客户的人文特性都很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几百年来大的金融企业很难一统江山的缘故,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今后一段时间都应是少数大平台做标准化产品,大多数小平台做个性化产品的格局,这才是健康的行业生态。所以小平台刚弄出个样子,还没弄明白可不可以复制就急于要风投,做大上市,我个人还是不建议的,毕竟暴发户还是少的,大家最好抱着有志于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心态来做金融,才会有长远的未来。

上面说的是P2P企业的战略风险,下面具体谈一下对经营风险的认识

现在大家都在谈经营风险的核心是风控,所以更多关心大数据的应用,但这往往还是有失偏颇。风险是个系统化的东西,而绝不是一个点。P2P和传统银行一样,都是靠风险吃饭的企业,挣得就是对风险管理的能力钱。有些银行和P2P对外宣称自己风控好的不得了,坏账率都要接近0,这是笑话,做风险这个行业的首先就要明白,迟早有一天会被风险打到的,风控水平的好坏只是在风险来了时的准备是否充分上。

说到风险管理上,我要谈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产品设计是风控管理的基础

很多P2P有技术团队,也有金融团队,就是没有像样的产品经理,最后CEO干的就是产品经理的活的也大有人在。产品设计是系统性风险的最基本点,你金融产品针对哪个客户群,产品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收益怎么设计,这些问题已经决定了你的风险大概率。传统金融设计产品,一般是通过风险精算来搞,分类的方式一般按照贷款对象的规模和风险保证措施来弄,分类一般是小微信用贷、不动产抵押贷、收费权质押贷这种,其中暗含了几种逻辑,即企业规模与风险正相关、有无抵质押措施与风险正相关,但除此以外的产品设计,传统金融也往往拿不准了,像对传统的房产抵押贷,传统金融统计说一般企业的信用贷坏账率高过房产抵押贷3倍,这种数据是可以从传统金融借鉴过来的,但你让银行支持互联网企业,说这个企业流量大,PV高,排名领先,银行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了,所以有银行搞过流量质押这种创新,一出师就死了,因为互联网流量现在变现的模式大多是依赖PE,流量多少有效与否与信贷还款能力之间找不到对应关系,这种产品设计就决定了高风险,而债权收益是相对低的,高风险不适于债权产品的设计。

但对于P2P来说,传统金融已经做熟的东西,你P2P去做就没优势了,所以产品创新是一定的,我看到很多创新都会是基于概念炒作和吸引投资人,比如跟设备融资租赁合作的贷款,弄些高大上的设备忽悠下投资人可以,但设备租赁绝对是高风险行业,这类产品的设计把宝压在租赁公司身上,后面再加多少道门也是枉然。所以,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门,就是要从风险管理角度设计产品,从相对低风险的人群和产品下手。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风险管理要避免系统性风险

有些P2P专做某个区域的特定人群,比如专做酒的商户贷,买卖好的时候都不错,等到反腐一搞,官员不喝了,原来几个卖的最好的酒都滞销降价了,从酒厂到代理商、分销商都困难了,贷款就出现了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最容易出现。再有就是搞多户联保,结果愿意联保的都是外面一把债的主,彼此间互为利益同盟,或为上下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形成了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就不是大数据能算的了,而更多地是外部因素导致。我们搞P2P的都难避免系统性风险,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是没有能力左右的,但准备是需要常有的,一是能不能早发现大势的问题,早收手;二是万一出了问题,如何从投资人那里取得处置的机会,避免挤兑,这是风险管理需要做的。

第三个观点是,风控管理的核心是人性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人性风险管理。

一个方面是信审中的人性风险管理:

大家都了解银行的信审方式,一个表,一套资料,下户核实,然后打分。这也是目前民间金融和P2P的主要信审模式。社会上有很多机构了解这套方式后,就搞了一堆贷款包装咨询企业,专门帮着企业弄贷款,花些时间做资料做造型,把分整高。金融机构呢,就几个月变一次打分权重规则,大家就成了道高还是魔高的竞赛。其实,信审的因素之间本身就存在有逻辑关系,这些逻辑构成了项目的风控逻辑,比如一个开饭馆的人来借款说要周转,而饭馆一般都是当场结现,进货有时还押款,周转不应该有问题,怎么会来借高利贷周转?这里面本身就存在风控逻辑矛盾,你细审下,可能是未说真话另有借款目的,或者饭馆本身根本不像做流水那样漂亮而是入不敷出,无论哪种情况,风控逻辑本身就能指导信审绕过很多不必要的环节,直指核心问题。所有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人性的统计学反馈,风控逻辑也是如此。一个满身珠光宝气开着豪车来的人,往往是内心自卑的表现,他们喜欢通过暴发式的外在东西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企业经营中倾向于搞形象工程和追概念,他们如果借高利贷搞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效果的基础性科研,这往往意味着背后还有快速资本运营等其他东西,否则就不符合行为逻辑。这种东西就是人性的大数据规律。

风控逻辑不是事后诸葛亮。很多大数据强调的是历史数据的规律性,但一旦规律找到,也是很容易被借款人理解后造出一致性数据,然后P2P再交学费后改进,再被攻破再改进,永远是学费交在后面。我们主张,大数据要与挖掘人性的逻辑相结合,不管外在有多少不同,但只要人存在潜意识和动物性一面,其人性就难以被改变。找到这个相对不变的基础值后,大数据分析才有了基础点。才能将风险预测管理在发生之先。

另一个需要管理的人性风险是内部人

P2P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尤其是销售和一线风控,不少从业者都是年轻人,价值观容易摇摆被洗脑,而企业最容易采取的管理模式恰恰是金钱奖励制,把这种价值观输入给这些岗位的年轻人,就导致了人性的错位。本来有些岗位是依赖道德管理的,但当企业把价值观变成金钱至上的时候,就出现了人性误导。挣钱就应该不择手段,这种潜在的引导会导致内外串通,勾结骗贷,几乎所有大平台都有这种情况。越快扩张的平台,管理越不到位,挖自己墙角的人越多,这样的贷损率低都不可能。针对这种人性风险,我们也同样存在管理的大数据分析问题,你建立某种特定价值观,采取某种特定管理体制,带来的人员流动率和道德评价,以及之后的人员敬业程度,都是缺少数据分析。而大的贷款损失,往往都和内部人员的问题有直接关联。

观点四,P2P必须重视流动性风险

P2P不让做资金池,很多从传统线下理财转过来的P2P就有点懵了,为什么,就是资金错配问题。有些从小贷和担保转过来的,长期以来就认为有担保有抵押就没风险,等到手里砸一堆资产需要变现,才发现P2P不垫钱先付给投资者就会被挤兑,这时候有资产没用,现金才有用。银行也会有这问题,但银行有银行间市场拆借,有人行的再贷款救命,P2P现在可没有这个机制。所以,紧急的现金救助通道是我们这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指望监管当局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P2P们、小贷们团结起来做同业资金拆借和债权转移市场,当然那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今天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资金错配的流动性风险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要以为电脑有个算法就能干,资金出现的状况非常多,至少现在还是要依赖人工干预来解决的,如果有了同业市场,债权资产形成证券化,那错配的情况就更复杂。在这方面,很需要搞人工智能的参与,否则现在没有一家在这方面做的像样的。

以上,罗嗦了一些风险观点,希望各位专家指正。

.

最新调查
最新投票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