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最早是在互联网行业获得第一桶金后,再投身汽车行业的,而且Model S电动汽车的产品和营销方面有很多互联网元素,给用户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因此这给很多有造车梦的创业者们打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在中国,有不少互联网大佬们开始相继宣布了宏伟的造车计划。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们,像博泰、乐视、阿里、小米、汽车之家、易车网公司等创始人开始投入到这场浩浩荡荡的“造车运动”中。
其实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特斯拉的前后,已经有无数先烈相继倒下。
去年被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就是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Karma从2011年上市到2012年暂停生产,共卖出1800辆。其间自燃、着火、召回噩耗不断,成本超过售价,卖一辆亏一辆。
在中国也有很多曾经轰动一时的造车互联网公司,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杳无音信。
例如,去年在中国T圈成立的开源汽车实验室OpenCarLab,计划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让消费者首次参与汽车设计研发,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知名人士杜江凌、应宜伦、夏一平都是核心发起人;还有一家位于安亭的公司地平线汽车,宣布用开源的方式造车,计划打造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和新型营销方式,笔者也参加了其在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发布会。这些公司今年已经淡出业内人士的视野,被博泰和乐视取代。
造车是风险性很高的投资项目,要造一辆卖得出去并且销量好的车是非常难的。国内观致汽车是一个典型案例。观致造出了一辆非常棒的车,2013年欧洲Euro NCAP的碰撞成绩是五星,2015年中国C-NCAP的碰撞结果是超5星。但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2014年全年销量不到1万辆。
并且,造车周期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泛亚的整车设计专家王庆凯介绍,现在合资品牌要全新开发一款车至少需要三年,在十年前新车开发周期是五年以上。国内自主品牌新车的开发,因为赶上市时间,会减少一些流程,缩短开发周期,但至少也是两年以上。目前一些参与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从宣布造车到新车上市只有一年时间,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造一辆能够量产的智能汽车究竟需要什么条件?以在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在四个车厂工作过的经历,笔者认为要造一辆可以量产的智能汽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创新的商业模式。现在全球汽车产能过剩、品牌多余。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去造一辆内燃机汽车,成功率几乎是零。只有从新能源汽车、电商营销和众筹等互联网元素入手,才有成功的机会。
其二,要找到一个有钱的主,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据报道,观致汽车投资了150亿。这是在奇瑞入伙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车厂加盟,其造车成本还要高。当然新能源汽车比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投资门槛会低一些。
其三,一个核心领导人和紧密合作的团队。造车项目包括商业融资、造型设计、工程开发、零部件采购、工厂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很多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团队。
特斯拉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其组织结构非常精简,员工数量也接近1万。
其四,要掌握获得造车资质的途径。在中国,只有造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政府新颁发的生产资质,新车必须上发改委的汽车公告才能上市销售。因此特斯拉一直十分重视政府公关工作。
此外,产品定位很重要。特斯拉能走到今天,在于他找到了电动跑车这片蓝海。在内燃机市场,特斯拉的加速性能比奔驰宝马这些传统的豪车更好。在电动汽车领域,它比日产Leaf的续驶里程更长,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