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泥泞的道路,一辆无人车缓缓驶过,两分钟顺利越野成功。
一个人形机器人突然从路边走过来,无人车随即自动刹车,等待机器人走过后才重新启动。
一辆无人车正在行驶,前方突然有辆车停了下来,无人车随即停车并转到旁边的车道。
近日,在江苏常熟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现场,中国科学家研发的无人车纷纷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我们的无人车在某些单项技术的研究上与国外同步,个别指标甚至走在前面。但在传感器件、环境感知以及整车的技术、工程化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精彩与遗憾并存
此次是第七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共有来自国内12家高校、科研院所的20支车队报名参加。
记者注意到,无人车的驾驶水平既有让人欣慰之处,也有令人尴尬的地方。
比赛中,一些无人车能顺利识别红绿灯和干扰车辆及行人,顺利完成各项考验;有的无人车越野性能比有人驾驶的车还要出色。不过,比赛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够智能”的无人车。有的直接撞上前方的干扰车辆,甚至有的直接开上马路牙子,出现爆胎事故。
连续多年的比赛后,中国研发的无人车目前水平如何?
“应该说,经过连续多年的比赛,整体来看本届比赛体现的水平都很高。”郑南宁介绍说,尽管任务难度更大、环境更复杂,但大多数参赛车辆的平均性能有很大提升。
走出实验室
2008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其总体目标之一是研制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的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郑南宁告诉记者,“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就是通过真实物理环境中的比赛交流和验证我国“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推动应用基础研究与物理可实现系统的有机结合。
相关专家认为,我国无人车和国外的差距主要在于综合感知和控制能力以及基于高精度地图的驾驶。同时,中国的无人车要加强道路测试,完善在不同交通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过,通过今年的比赛来看,中国的顶级无人车研究团队已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与国际顶级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郑南宁指出,我国在部分单项技术的研发上并不落后,甚至保持同步或处于前列,但无人车的工程化水平要加强。“尽管今年有很多汽车厂家前来观看比赛,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无人车大多仍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无人车走向真实交通场景所面临的环境感知、机器驾驶的行为规划和自学习问题。”
专家认为,我国的无人车研发还缺乏与汽车工业的深度合作,整车制造企业参与无人车的热情不够,导致科研与实践结合度不够。
或率先用于特殊场景
当前,无人驾驶车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汽车制造厂家、IT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车辆、辅助驾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的研发及其商业化进程。
“无人车的研发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和很多因素有关。针对无人车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出现交通事故由谁担责,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郑南宁表示,智能车是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当它进入一个无序、复杂、非智能的环境中时,就会发生一系列问题。因此,无人车上路,需要考虑其他非交通因素。
不过,郑南宁认为,未来无人车或许能在一些特定领域、行业率先展开应用。比如,在展览场馆、度假酒店等一些路线比较固定的区域,无人车可以率先投入使用。“这种情况下的路况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率先使用。”
另外,在快递行业,未来或许也可以采用无人车+机器人的做法。在郑南宁的设想中,无人车可以在夜间将市民购买的货物送到每个小区,然后机器人将货物取出并扫码后,将包裹放置到小区内的智能邮筒中。次日凌晨,小区内的住户就可以自行取货。
“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已进行了七届,验证了相关基础研究的成果,并推动了我国智能车技术的深入研究。伴随着汽车工业界的介入,我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一定会迎来新的突破。”展望未来,郑南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