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意外地,进入猴年之际,汽车领域的头几把“火”,竟是从二手车电商烧起。几大二手车电商的广告大战仍在继续,接踵而至的“干柴”,为这个小而乱的领域再添“烈火”。
先是集体陷入数据造假风波;再是两个竞争平台因合并传闻接连辟谣、打“口水仗”;紧接着,伴随着若干公司在新年里获得新融资的喜讯,负面消息的来临也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背靠大平安集团的平安好车未能杀出重围,业务逐步关闭,甚至已吃“散伙饭”。还有一些融资困难的小平台,也将面临消耗殆尽、人去楼空……新年刚刚开始,二手车电商领域已是一片“猴急”。
毫无疑问,相比较传统的二手车交易量规模,电商的兴起并未对原有格局造成根本影响,但更多“野蛮人”的加入,为市场增加了空前的活跃度,从而促进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以及商业模式的多样化。然而,万亿级市场的前景固然是广阔的,但厮杀现状却异常惨烈。
谈及二手车电商,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多——正经拿到融资的就有数十家;杂——B2B、B2C、C2B、C2C、B2B2C、C2B2B2C等各种模式,让人眼花缭乱;假——融资消息、销售数据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斗——口水战、广告战、地推战硝烟弥漫。
最根本的是,几乎所有玩家都处在生死未卜状态。这是由二手车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车源在区域上集中,在信息上却呈碎片化。这就导致一方面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流通效率低下。
第二,车况复杂且缺乏数据跟踪积累,导致无从考证。相比之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有相对完备的车况记录,生产、出厂、出售、行驶公里数、维修、养护等一系列数据都有详细记录,如同银行征信体系。
第三,诚信缺失。一方面是部分车主隐瞒或谎报车况;另一方面是部分经销商编造或篡改车检报告,将之出手给缺乏专业知识的购车人。再加上国内在二手车检测方面缺乏权威机构,所以交易的任何一端,信任感都是缺失的。
第四,限购、限迁的政策大环境,与实际需求和交易的跨区域性存在突出矛盾,不利于二手车的流通与市场发展。
对于二手车电商来说,上述不利因素个个都存在。虽然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壁垒,但二手车是非标产品、一车一况,又是高客单、低频次消费,对车辆的检测、评估和售后服务,相比新车要求更高。二手车电商在提高交易便捷和效率的同时,如果没有更完善的线下布局,无异于空中楼阁。更何况,检测标准和定价权的缺失,使得二手车电商难以走出“赔本赚吆喝”的生存现状。铺天盖地的广告,带来了流量增长,却难以带来实际转化率。疯狂的资本投入与拼杀般的“烧钱”,呈现出畸形态势,使得对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拷问愈发强烈。
打造二手车品牌绝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依靠互联网速度就可大功告成。在标准、诚信、公信力、法律法规等都亟待完善和规范的情况下,二手车电商注定会面临诸多坎坷。与其寄望于大力补贴、巨额宣传,甚至弄虚作假,不如脚踏实地、回归本质,把资源和精力用在提高用户体验上。“猴急”无用,甚至会作茧自缚。
对于二手车电商来说,脚下的路无非就是几条:一是做好线上运营维护,重视线下落地,增强用户信任感;二是构建服务体系,扩展服务范围,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其中,金融、保险等将成为重要杠杆;三是同行之间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排挤诽谤,共建市场、“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