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中国品牌的发展史基本等同一部“模仿史”。从早期的“共和国长子”一汽红旗到后来的奇瑞、比亚迪等,模仿问题一直为业内人士诟病。这一点,车宇世界之前论述过,这里不想多费笔墨,搜索引擎+中国品牌模仿会有海量图文。4月销量数据显示,不仅轿车,中国品牌引以为傲的SUV车型也出现疲态。于是乎,不少人更是将中国品牌的竞争力疲软归咎于“模仿”,发出“生于模仿,死于模仿”的深深忧虑。然而中国品牌真会走向“模仿致死”的穷途末路吗?
北京车展期间,山寨车风行,中国品牌山寨愈演愈烈
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先扯几句闲话,2011年,当安卓手机大潮席卷而来时,老牌手机“大亨”诺基亚很尿性地喊出了“不跟随”的响亮口号,这一年其市场占有率锐减近20%,2014年随着诺基亚被微软收购,这个手机业“上个时代的残党”悲壮倒下;不过,有意思的是,“模仿者未死、被模仿者死了”却也并不鲜见。所以,模仿必然致死,只是死的是模仿者还是被模仿者就很难说了。扯这个闲篇的目的,是车宇世界认为模仿不是之死的根本因素,关键是怎么模仿。
山寨现状之模仿车销量不差
汽车行业以销量论成败,一次成功的促销、宣传可能带来短期的销量提升,而持续的、长久的销量领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汽车品质。如此说来,长城汽车的哈弗H6可以算得上一辆不错的SUV,毕竟这款车自2015年至今一直强势领跑中国SUV销量排行榜:
长城哈弗H6是中国SUV品牌中的销量不错者,不过难逃模仿的影子
然而,在这款销冠车辆身上却不难找到模仿的影子。尤其是在内饰、底盘和悬挂方面,
如图所示:
模仿还是逆向开发?哈弗H6销量还是不错的
虽然我们不能把哈弗H6的销量成绩归功于模仿,但至少说明模仿不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聪明的模仿还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原因很简单,根据市场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而同类车型,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间往往存在一个几万至十几万的差价空间,这是中国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试想一下,倘若国际品牌的各路“名车”和中国品牌的“模仿车”同一价位,那么模仿车何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价位差”是模仿能够生存的一大关键因素
于是,巨大的差价空间成为了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的理由。而享受低价的同时,中国品牌在外观、性能上又尽可能的趋近那些“名车”、“豪车”,消费者自然是乐于接受的。这一点,有数据调查显示 ,49.6%的网民认为模仿是一种学习,很正常。
从这个角度再看一下哈弗H6,与本田CR-V近10万元的差价,底盘、悬挂基本一样,动力相近,内饰相似,外观做得更加“大气”(长、宽、高都略大于本田CR-V),这或许就是这款带有“模仿”痕迹的中国品牌车长期热卖的原因吧。
我们为何责难中国品牌模仿?
既然模仿车销量不差,那么为何有那么多声音责难中国品牌模仿?分三点来说:
第一,部分声音来自于既得利益者。中国品牌近些年在中低端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对外资品牌是一种冲击。而外资品牌历史久,口碑好,技术成熟,自然不可能放低姿态,与中国品牌打价格战,于是外资品牌抨击模仿、起诉抄袭的风潮就应运而生了。这可以说是一种经营上的策略,无可厚非,却没多少实质意义,在此不做详论。
第二,认为模仿阻碍中国品牌长远发展。因为不是所有的模仿车都有哈弗H6、众泰旗下车等车型那样傲人的销量,对于那些“销量平平”的车型,有人归咎于模仿,认为“模仿”阻碍了中国品牌发展。以众泰汽车为例:
众泰成为“山寨”或者逆向开发的新秀
众泰模仿了不少名车,2015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总销量排名27,单款车型销量最好的众泰T600年销量不过12万台(大众朗逸、哈弗H6同年销量37万台),全国排名47。这样的成绩不少人认为太过一般,难能令人满意。但笔者以为,成绩好坏是相对而言的,众泰作为一个2003年成立的,注册资本仅有6.6亿元的民营企业(姑且不论国内外顶级规模的汽车集团,奇瑞注册资本412亿,比亚迪注册资本247亿),这个销量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资本决定”的(本文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像众泰这类走“模仿”之路的中国品牌,发展并非不快,只是对其评价应建立在更为客观、中肯的参考标准之上,不能不顾企业规模,盲目攀比。
第三,部分消费者的“媚外”心理。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只讲一个小故事:笔者一哥们,月薪5K,买房欠下贷款40万,想买一款20万左右的车,也基本靠贷款。因为据此君说,再攒一年的钱,估计够买车款首付。问他买什么车,他说一定要是名车,比如奥迪什么的,最便宜的都行。问其原因,什么速度、激情、梦想的扯了很久。我在想最便宜的奥迪A3马力不过150,有什么激情可言?如果我告诉他同价位的比亚迪、长安、长城等中国品牌部分车型比这动力还好,他会买吗?自然不会,直到最后此君才说出了实情:就是女朋友爱面子,觉得中国品牌山寨起家,没面子,咬咬牙买个“好车”。
面子在中国车市中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恐怕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中国品牌存在的质量、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车宇世界认为真正的内行是会跨越品牌的“门户之见”的,从车最本质的性能入手,分析车的好坏。而仅看品牌挑车,外资品牌就是好车,中国品牌就是差一些,这无疑是“媚外”心态作祟。比起模仿,这种盲目媚外心态才是阻碍中国品牌发展的大敌。
中国品牌模仿的难言之隐
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资本的竞争。老牌欧美车企(如大众、戴姆勒、福特等)起步最早,先入为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寡头”式经营,其资本累积速度和规模是其他品牌难以比拟的。日韩品牌虽起步稍晚,但毕竟赶上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尚有较大的国内、国际市场可供开垦(如1950朝鲜战争爆发,仅美军给丰田的一笔订单就高达46亿美元)。而反观中国品牌,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真正融入市场时,汽车行业早已群雄林立,空白市场瓜分殆尽。以上世纪80年代为例,大众集团的“普桑”几乎占据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且这种垄断持续至少10年之久。可以说,中国品牌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坎坷、低效、战战兢兢的。于是,资本短板便成了中国品牌的“先天缺陷”,这在技术壁垒极高的今天,意味着研发创新势必动力不足。具体,且看下面的数据:
相比巨头们的财大气粗,中国品牌多少相形见绌
同年,中国品牌研发投入排名前9的企业分别是:上海汽车(9.2亿美金)、比亚迪(4.3亿美金)、长城汽车(3.5亿美金)、江淮汽车(3.4亿美金)、东风汽车(3.2亿美金)、重庆长安(2.5亿美金)、北汽福田(2.5亿美金)、广汽(2.1亿美金)、江铃汽车(2亿美金)。9家车企合计32.7亿美金,约为大众汽车1/5。
中国品牌利润2015年部分车企利润一览
或许部分品牌缺乏长远的眼光,但这绝不是全部中国品牌缺乏研发意识,而是资本不允许。 更何况,汽车行业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研发行业——它永远不可能像航天、军备那般高高在上,不需要考虑市场的有无——与技术研发同样重要的是“营销”。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和食物的关系:技术如同身体,是车企能够存在的根本;营销犹如食物,是车企赖以发展的保证。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营销却是一件及其“烧钱”的事情。
看两组数据:
广告、营销、研发等费用,中国品牌难以兼顾
2015年1-9月份,仅广告费用一项,上汽通用就砸到了20.78亿元,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也以近20亿的投入不甘示弱。而就单款车型而言,动辄3、4亿的广告费用也屡见不鲜。而在这个名单中中国品牌的身影同样少见,或许在某款主打车型上中国品牌会着力投入,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品牌的确是“弱势群体”。不是不想投,还是资本短板的问题,但又不得不投,不妨试想一下,谁会理会一款没有广告、没有代言,没有营销,没有评论的家用车?
盈利短板让很多中国品牌智能先求眼前的“生存”
所以,不得不“恶俗”地说出一个真相:中国品牌不是不创新,只是没钱,所以创新得没那么明显罢了!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走创新之路干不过外资品牌,那么中国品牌应何去何从?我想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给出了答案:“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
其实,模仿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直接、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最优的投入产出比。市场永远追捧高品质产品,而产品品质高低与模仿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既然如此,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中国品牌何不“拿来主义”,大胆借鉴与模仿,在模仿中扎实累积经验、资本和口碑?
懂得利用规则,懂得“师夷长技”,懂得厚积薄发,懂得隐忍发奋,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智慧,也是一个暂时落后的“强者”的姿态。